【评测】SamsungGalaxyS23/S23+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机 功能 效能开箱评测

早前 Samsung 就发布了全新的 Galaxy S23 系列旗舰智能手机,笔者之前亦为大家详测了当中最高规格的 Galaxy S23 Ultra。但可能有些读者反而对 S23+ 甚至 S23 更有兴趣,但又担心使用体验上不及 S23 Ultra。在今次的评测,Edward 就借来 S23 及 S23+,并透过不同比对,为大家逐点解决心中疑虑吧。在设计上,S23 及 S23+ 其实与 S23 Ultra 是一样的,机背同样采用了加入磨砂工艺的强化玻璃机背,而且用色风格也是相同,唯一分别是没有了 10 倍光学变焦远摄镜,只剩下主摄、超广角及 3 倍光学变焦远摄 3 个镜头。另一分别就是 S23 及 S23+ 采用了平面玻璃荧幕及平面机背设计,有别于 S23 Ultra 机面荧幕及机背均采用边位微弧的双曲面玻璃设计。至于手感方面,虽然采用平面机面及机背设计,但由于 S23 及 S23+ 体积比 S23 Ultra 细(S23 及 S23+ 的体积及重量分别为 146.3 x 70.9 x 7.6mm / 168g 及 157.8 x 76.2 x 7.6mm / 195g;S23 Ultra 的体积及重量为 163.4 x 78.1 x 8.9mm / 233g),所以使用时仍然可以轻松单手操控,也没有任何界手感觉。所以如果手掌较大的用家,无论是手握 S23、S23+ 还是 S23 Ultra 使用,手感分别也不太大;但如果是手掌较细的用家,使用 S23+ 甚至 S23,手感肯定会更好一点。 ▲机背用料上,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均是采用 Gorilla Victus 第二代强化玻璃物料,加上磨砂工艺设计,与 S23 Ultra 是一模一样的。 ▲既然是一样,当然也是拥有不易黏上指纹的特点。 ▲S23(第一、二张)及 S23+(第三、四张)机面荧幕及机背边位均采用平面设计,与 S23 Ultra 均采用双曲面玻璃不同。 ▲不过因为机身比 S23 Ultra 细,所以单手握机操控时也没有界手感觉。 ▲S23 及 S23+ 单手操控比 S23 Ultra 更加轻松,尤其是 S23,由于机身较细小,较适合手掌较细的用家。 ▲S23 及 S23+ 单手握机时打字亦没有任何问题。 ▲机身设计上,S23 及 S23+ 同样将开关键及音量键设于右侧,而且用色与机身主色调相同。而机底就同样设有内置喇叭、USB-C 插槽及 SIM 卡槽。 ▲操控介面亦是一贯的 OneUI 介面设计。其实今次 Samsung 推出的 Galaxy S23 系列手机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在主要功能上没有太大分别,功能上 3 部机均属旗舰级数,所以日常一般应用,基本上是差不多的。唯一较大的分别,就是 S23 Ultra 毕竟内建 S Pen,所以可以使用触控笔绘图记事;但 S23 及 S23+ 就不支援 S Pen,亦没有内建 S Pen,所以操控上只能像一般智能手机般使用手指操控而已。 ▲操控上,S23 及 S23+ 仍是采用传统以手指操控的设计。▲而 S23 Ultra 就有别于 S23 及 S23+,还额外支援以 S Pen 绘图记事。▲而其他功能上,S23 及 S23+ 就与 S23 Ultra 没有太大分别。 ▲S23 及 S23+ 同样支援香港 5G 网络。 ▲笔者在沙田区将 csl 5G SIM 卡分别放入 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,并以 Speedtest APP 进行测试,大家从上图可以见到,下载速度方面,S23 及 S23+ 就分别录得 165Mbps 及 176Mbps,而上载速度就分别录得 51Mbps 及 4.67Mbps,尤其是下载速度方面,两者与 S23 Ultra 其实是差不多。 ▲另外,S23 及 S23+ 同样采用了荧幕下指纹解锁技术,配置与 S23 Ultra 无异,所以使用体验上是一样的。▲S23 及 S23+ 亦与 S23 Ultra 一样,也是同时支援脸部解锁功能。S23 / S23+ 与 S23 Ultra 其中一个较大的分别,肯定在于机身体积、重量及荧幕尺寸。机身体积及重量分别上文已提及过,在此不再覆述;而荧幕方面,S23 Ultra 的尺寸、解像度及更新率为 6.8吋 3088 x 1440 解像度 120Hz,而 S23 / S23+ 的尺寸、解像度及更新率就分别为 6.1 吋 2340 x 1080 解像度 120Hz / 6.6 吋 2340 x 1080 解像度 120Hz。由此可见,S23 / S23+ 的荧幕相比 S23 Ultra,只是尺寸较细及解像度较低而已。 ▲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的荧幕尺寸均比 S23 Ultra 细,分别只有 6.1 吋及 6.6 吋。 ▲不过两机均仍然是采用幼边框设计,但由于采用平面荧幕,所以浏览起来更加舒服。 ▲解像度方面,S23(左)及 S23+(右)均是 2340 x 1080。▲而且两机的荧幕均最高支援 120Hz 更新率。 ▲亦因如此,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的荧幕显示与 S23 Ultra 一样也是十分流顺,即使快速翻页仍然能够清晰看到细字。至于细了会否对显示质素有所影响,笔者就测试过,首先显示范围方面,笔者以 Chrome 浏览网页,并再以游戏比较,以看看 3 者显示范围有何分别。游戏方面,笔者见到 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显示范围没有太大分别,反而浏览文件方面,S23 浏览范围明显细了几行横行,相反 S23+ 与 S23 Ultra 的显示范围就没有分别。 ▲浏览范围方面,笔者拿来 S23(左)及 S23+(中),与 S23 Ultra(右)浏览同一个页面并作比对,大家可以见到虽然 S23+ 的荧幕解像度比 S23 Ultra 低,但浏览范围就完全相同,而 S23 就明显较细。 ▲笔者亦拿来 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,与 S23 Ultra(第三张)比对打机时浏览范围有否分别,大家可以从上图见到在没有任何缩放的情况下,3 部机的浏览范围是相同的。至于画质方面,笔者亦测试过 S23、S23+ 及 S23 Ultra,虽然 S23、S23+ 的解像度比 S23 Ultra 细,但显示质素上基本上 3 者都没有太大分别,3 部 S23 系列都维持在十分不错的水平,色彩方面 S23+ 会相比 S23 及 S23 Ultra 暖色一点,所以浏览起来双眼亦较舒服一点点。不过整体来说,3 者分别也不算太大,大家不用担心入手了较便宜的 S23 及 S23+,浏览体验会大幅削弱。 ▲至于画质方面,大家可以见到 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在浏览文字上仍然十分出色,文字显示清晰锐利,只是 S23+ 色温似乎偏暖色一点而已。 ▲而浏览影片方面,S23 及 S23+ 的表现就差不多,亦与 S23 Ultra 没有太大分别。 ▲毕竟 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也同样是采用 Dynamic AMOLED 2X 荧幕,所以可视角度也同样十分高,从侧面看也未见显示质素有所下降。除了荧幕之外,S23 / S23+ 与 S23 Ultra 另一个最大分别,就是相机。S23 Ultra 采用 4 主镜设计,除了主摄镜支援最高 2 亿像素外,亦设有 10 倍光学变焦超远摄镜;而 S23 / S23+ 的主摄镜最高就只支援至 5,000 万像素,远摄镜亦只设 3 倍光学变焦。规格分别是这样,但对于摄力又有没有影响? ▲镜头方面先说主相机,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同样采用 3 镜设计,分别是 5,000 万像素主摄镜,1,200 万像素超广角镜及 1,000 万像素 3 倍光学变焦远摄镜。▲相比之下 S23 Ultra 就多了 1,000 万像素 10 倍光学变焦超远摄镜。 ▲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镜头少了一个,而且主摄镜支援最高像素较 S23 Ultra(第三张)低,但镜头就相对没那么厚,将手机平放在台面时也不会那么斜倾。 ▲至于前镜方面,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就同样采用开孔式设计,位于荧幕顶部中央位置,而且同样支援拍摄最高 1,200 万像素自拍相片。 ▲相机介面 3 部 S23 系列也是基本相同,也同样支援黑夜亮摄功能。▲不过由于没有了超远摄镜,所以 S23 及 S23+ 即使使用数码变焦,最远也只支援拍摄 30x 缩放。首先一般拍摄方面,笔者在日间进行测试,发现 S23 及 S23+ 均使用主摄镜拍摄情况下分别不是太大, 均属不错的摄力水平。 ▲日间以主摄镜进行一般模式拍摄时,大家可以见到 S23 与 S23+ 成像均十分不错。 ▲而使用超广角镜在日间拍摄,S23 及 S23+ 的效果依然出色。 ▲然后再以 3 倍光学变焦远摄镜在日间拍摄,S23 及 S23+ 的成像效果依然出色。 ▲笔者再在日间以 30x 数码变焦试拍,大家同样见到 S23 及 S23+ 的表现已算不错,远处墙上的字也仍隐约可见。 ▲至于在相同地方,但改为夜间以主摄镜配合黑夜亮摄功能进行拍摄,大家可以见到 S23 及 S23+ 的效果同样不错,不过 S23 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更加暖色一点。 ▲但当切换至超广角镜拍摄时,即使用上黑夜亮摄功能,但受限于光圈较细,所以成像效果也只属一般,比较可幸的是杂讯抑制仍算做得不错,不太觉有杂讯的同时,仍能保留一定细节,不过只限于光位部分。 ▲而当切换至远摄镜拍摄时,同样受限于光圈较细,所以相片虽然仍算清晰,但已可较明显见到杂讯,暗位部分亦有少许油画化现象。 ▲不过在夜间如果使用 30x 数码变焦进行超远摄,如果拍摄位置是比较光的地方,S23 及 S23+ 仍算能相对较清晰拍到现场物件,不过清晰度与日间相比仍然较为逊色。 ▲有些读者可能还想知道 S23 系列 3 机的拍摄分别,所以笔者再在日间,分别以 S23(第一张)、S23+(第二张)及 S23 Ultra(第三张),以一般拍摄模式拍照,从上面试相大家可以见到,3 部手机拍出来的效果也相当不错。▲笔者再横向与大家比较一下,大家就可以见到 3 者的分别实在不大,不过 S23 Ultra 拍出来的相片明显会光亮一点,效果亦比较接近肉眼所见。▲即使笔者放大 3 张相片至 100% 浏览,大家也可以见到细节显示上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在一般拍摄模式下,出来的相片质素除了上文提及的亮度之外,基本上没有分别。至于主摄镜最高像素的分别,上文提及 S23 / S23+ 最高只可拍摄到 5,000 万像素相片,而 S23 Ultra 除了也可拍摄 5,000 万像素相片外,更可拍摄 2 亿像素相片。那么分别是否很大呢?笔者先拿来 3 部 S23 系列,并均以 5,000 万像素模式进行拍摄。笔者发现即使不用放大,也可以见到 S23 Ultra 拍出来的亮度最暗,S23+ 次之,S23 最光亮,不过其实如果对比现场肉眼看到的效果,其实是 S23 Ultra 的测光准确度最好,S23 反而有点像推光了,而且画质也比较「利」,相对而言 S23+ 就取其中;而笔者再放大 3 张相片来看,就更加见到 S23 及 S23+ 确实有推光了的情况,不过就令暗位细位更加清晰一点。至于哪部表现较好?就真的视乎用家个人口味:如果追求高还原度,S23 Ultra 表现是最好的;但如果是追求吸引眼球的效果,但又不会太夸张,S23+ 的表现就比较理想。 ▲笔者先比较以 S23(第一张)、S23+(第二张)及 S23 Ultra(第三张)拍摄 5,000 万像素相片的分别,大家可以看到虽然 S23 Ultra 亮度最暗,但其实最能还原肉眼所见的效果,而 S23 就明显推光了,画质亦比较「利」,相对来说 S23+ 的效果就两者取其中,看起来比较舒服。▲笔者再将 3 部 S23 系列的 5,000 万像素相片放大来看,大家就可以见到如果成像质素来说,还是 S23 Ultra 比较出色一点。那么如果 S23 / S23+ 的 5,000 万像素相片,对比 S23 Ultra 的 2 亿像素相片,分别又是否很大呢?同样地,笔者发现 S23 Ultra 拍出来的 2 亿像素相片,测光准确度同样比 S23 / S23+ 的 5,000 万像素为佳,而放大相片来看,更可见到 S23 Ultra 的相片仍能保持清晰,而 S23 / S23+ 的相片的细节位已呈「起狗瓦」情况。由此可见,S23 Ultra 的 2 亿像素主摄镜,确实可以拍出更清晰的相片。 ▲那么如果拿来 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的 5,000 万像素相片,与 S23 Ultra(第三张)的 2 亿像素相片比较效果又如何呢?未放大前大家仍可见到 S23 Ultra 仍然是比较暗但比较忠于肉眼看到的效果,而 S23+ 就比 S23 Ultra 的成像光亮一点,S23 就同样最光亮,但相片亦同样比较「利」。▲而当将 3 部机拍出来的相片放大少许,大家仍然可以见到差别不是太大。▲但当将相片再放大一点的话,就可以见到 S23 Ultra 仍能维持清晰效果,但 S23 及 S23+ 拍出来的相片,边位就已经开始出现「起狗瓦」情况。不过值得留意的是,S23 / S23+ 的 5,000 万像素相片,所占空间只是 9MB 至 10MB 左右,而 S23 Ultra 的 2 亿像素相片,所占空间就达到接近 25MB,由此可见 S23 Ultra 虽然可以拍摄极高像素的相片,但如果大家不是想拍照后用来剪裁相中部分位置使用,只是同样是透过社交平台分享的话,其实用处不大,而且亦更占空间。毕竟,S23 Ultra 所拍的相片虽然质素稍胜一筹,但与 S23 / S23+ 拍摄的相片差距不算差天共地,所以是否值得为了较佳一点点的相质而入手价格贵一截的 S23 Ultra,就视乎用家的个人喜好及是否有此需要了。最后 S23 及 S23+ 没有了 10 倍光学变焦超远摄镜,在远摄上与 S23 Ultra 又是否有很大差距?笔者亦就此测试过,基本上不放大相片的话,其实分别不算很明显,但如果放大相片来浏览,就可以见到 S23 Ultra 因为采用光学变焦技术,所以仍能维持在清晰水平;但 S23 及 S23+ 由于采用了数码变焦进行 10x 远摄,所以细位边位无可避免会不够锐利。当然,如果大家只是拍照后用来在不同社交平台分享,S23 / S23+ 10x 远摄照拍出来不够锐利的缺点其实影响不大;但如果对于相片质素有执著的用家,可能真的要 S23 Ultra 才可以为大家带来最佳的拍摄效果了。 ▲至于超远摄效果方面,由于 S23 及 S23+ 未有具备 10 倍光学变焦超远摄镜,相信不少读者都想知道如果 S23 及 S23+「夹硬」以数码变焦进行 10x 缩放,与 S23 Ultra 的 10x 光学变焦成像比较差距有多大,从上面的相片可见,S23(第一张)及 S23+(第二张)在未放大的情况下,其实初步看来似乎与 S23 Ultra(第三张)采用光学变焦拍出来的相片分别不大,但如果仔细去看,仍会见到 S23 Ultra 拍出来的效果始终较清晰一点点。▲但如果将 3 张相片放大来看,就会明显见到 S23 Ultra 毕竟采用了光学变焦,所以成像确实比只使用数码变焦的 S23 及 S23+ 清晰得多,颜色呈现亦比较准确。这问题大家就不用担心了。虽说 S23 / S23+ 硬件配置确实是较 S23 Ultra 低,但也只是记忆体的分别而已:S23 Ultra 配置了 12GB RAM,而 S23 / S23+ 也配置了 8GB RAM。而处理器及图像处理晶片方面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均是采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for Galaxy 及 Adreno 740,所以在效能上 3 者分别只是很轻微,在 S23 / S23+ 上进行生活上一般应用自然十分畅顺,即使打机亦没有问题,不只在生活测试上感受得到,在不同的效能测试软件获得的结果亦印证了这一点,所以大家就不用担心了。还有读者会关心 S23 / S23+ 的手机散热问题,笔者就试过分别使用 S23 及 S23+ 长时间打机,经过大约一小时后机背也只是微温,而且运作仍算畅顺,所以笔者觉得问题不大。 ▲从 AIDA64 来看,S23(左)、S23+(中)及 S23 Ultra(右)同样是采用相同 3.36MHz 时脉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for Galaxy 处理器。 ▲图像处理晶片方面,3 机同样也是采用 Adreno 740。 ▲至于 RAM 记忆体方面,S23 及 S23+ 就只配置了 8GB RAM,而 S23 Ultra 就配置了 12GB RAM。 ▲至于处理器表现方面,由于 3 部 S23 系列均是采用了相同处理器及时脉,所以使用 Geekbench 5 测试,得出的结果亦差不多,单核处理方面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分别获得 1,489 分、1,536 分及 1,533 分,而多核处理方面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就分别获得 4,561 分、4,800 分及 4,906 分。 ▲至于图像处理表现方面,由于 3 机也是同样采用了 Adreno 740 图像处理晶片,所以透过 3DMark 的 Wild Life Extreme 进行测试,3 机的得分也是差不多,分别是 3,694 分(S23)、3,705 分(S23+)及 3,534 分(S23 Ultra),亦证明 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用来打机效果亦同样不俗。 ▲笔者再使用 A1 SD Bench 测试 S23(左)、S23+(中)及 S23 Ultra(右)的内置储存空间读写速度,大家可以见到读取速度方面,3 机分别录得 1422.4MB/s、1350.62MB/s 及 1196.75MB/s,而写入速度方面,3 机就分别录得 617.63MB/s、607.92MB/s 及 603.07MB/s,由此结果可见 3 机均是采用 UFS 4.0 标准的内置储存空间,读写速度有一定保证。不过要留意的是,128GB 版本的 S23 的内置储存空间只采用 UFS 3.1 标准,所以读写速度会相对比其他 S23 系列机款慢。 ▲至于整体系统效能方面,拥有较少 RAM 的 S23 及 S23+ 会否比 S23 Ultra 逊色很多呢?笔者先以安兔兔评测进行测试,3 机分别录得 1,160,705 分、1,219,270 分及 1,118,927 分的结果,由此可见 S23 及 S23+ 虽然拥有较少 RAM,但表现绝对不会比 S23 Ultra 逊色。 ▲笔者再以 Geekbench 5 – OpenCL 测试 3 机的整体系统效能,结果分别录得 10,758 分(S23)、10,175 分(S23+)及 10,749 分(S23 Ultra),由此可见 3 部 S23 系列效能其实不相伯仲。 ▲最后笔者再以 PCMark for Android 的工作 3.0 测试 3 机的整体系统效能,结果 3 者表现亦是相若,分别获得 15,711 分(S23)、15,476 分(S23+)及 15,706 分(S23 Ultra),这样大家就不用担心入手了细机,效能会有所削弱了。 ▲至于散热问题,笔者亦试过以 S23(左)及 S23+(右)各打了约一小时手游,之后透过 AIDA64 查看机内温度,结果见到 S23 的处理器也只是升到 43 度左右,摸上去机背也只是微温,打机表现亦没有太大影响;而 S23+ 的处理器温度更只有 34 度左右,玩了一小时手游后甚至不太觉得机背发热。由此可见 S23 整个系列的散热表现都做得十分不错,大家就不用担心长时间打机后手机会变身「暖手蛋」了。最后一方面,相信亦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,就是电量问题。从规格上看,S23 Ultra 电量为 5,000mAh,而 S23 / S23+ 的电量则分别为 3,900mAh 及 4,700mAh。从数字上,S23 / S23+ 的电池容量确实不及 S23 Ultra,而早前笔者测试 S23 Ultra 电量是足够用上一日以上,那么 S23 / S23+ 又会否做不到「一日一充」呢?笔者亦测试过这一点,笔者同时以均充满电至 100% 的 S23、S23+ 及 S23 Ultra,以最高亮度荧幕设定,透过 Wi-Fi 网络欣赏 Netflix 的《体能之巅:百人大挑战》第一集,播放完成后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的剩余电量均为 97%,由此可见 3 部 S23 系列的耗电速度也是相若,之前笔者测试 S23 Ultra 时,在一般使用情况下确实可以用到一日以上,以此推断 S23、S23+ 虽然电池容量较细,但由于荧幕亦更细,相对耗电比例亦与 S23 Ultra 差不多,所以 S23 / S23+ 应该也可以同样用到一日以上,所以使用时间上大家不用担心。 ▲电池容量方面,S23(左)、S23+(中)及 S23 Ultra(右)分别内建了 3,900mAh、4,700mAh 及 5,000mAh 容量电池,前两者容量明显较少,会否对使用时间有所影响呢? ▲笔者就同时以 S23(左)、S23+(中)及 S23 Ultra(右),在荧幕调至最光的情况下,以 Wi-Fi 连线串流播放 Netflix 近期大热的节目《体能之巅:百人大挑战》的第一集,看看 3 部 S23 系列播放完成后剩余多少电量。 ▲结果从上图大家可以见到,当播完第一集节目后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 均剩下 97% 电量,换言之即使电池容量细了,S23 及 S23+ 仍能维持与 S23 Ultra 相同速度的耗电量,鉴于之前测试 S23 Ultra 时已证实可以用上一日以上,以此推断 S23 及 S23+ 要用上一日以上同样亦没有太大问题。除了以上的使用体验外,之前读者亦有不少有关 S23 及 S23+ 的问题,Edward 在此为大家一一解答吧。Galaxy S23 及 S23+ 的蓝牙均为 5.3 版本,支援 A2DP 及 LE 技术。是。不支援。 ▲ S23 及 S23+ 的 SIM 卡槽只可放入最多两张实体 Nano SIM 卡,并不能放入 microSD 记忆卡作扩充储存空间,所以自然不支援插卡功能。笔者未能借得 128GB 版本的 S23,但根据官方资料表示确实如此,只有 256GB 及 512GB 版本的 S23 才用上较新的 UFS 4.0 标准。不太明显,不过其实手机喇叭来说,S23 及 S23+ 的质素已算中上水平,人声仍然清晰,音量亦足够,而且仍然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,整体来说要求不高的用家应已收货。S23 及 S23+ 均支援 N1、N3、N5、N7、N8、N28、N38、N40、N41、N78 及 N79 5G 频段,覆盖算是全面。 支援。今次这篇测试文,笔者主要透过实际生活应用层面所面对的情况,去为大家评测定价较便宜的 Galaxy S23 及 Galaxy S23+ 是否比 Galaxy S23 Ultra 更值得入手。而结论是,无疑 S23 及 S23+ 确实定价较相宜更加抵玩,但它亦有部分功能被抽走,不及 S23 Ultra 般齐全。而事实上,3 部 S23 系列也是各有特色:S23 机身细小,较适合手掌较细的用家选用;S23+ 机身大细中等,亦拥有相对 S23 更大的荧幕,对于手掌较大一点,想追求大荧幕视觉享受,但又无需要用上 S Pen 及付出太多金钱的用家选用;而 S23 Ultra 就针对需要使用 S Pen 绘图记事,以及追求超高像素及质素拍摄效果的用家入手。所以如果真要说起来,S23、S23+ 及 S23 Ultra「一门三杰」,没有说哪部更值得入手,笔者反而觉得大家应该按个人需要而选购,这才是真正适合自己使用的随身智能装置。

延伸阅读:

    无相关信息
标签:

上一篇:黑胶唱片美国销量超越CD 1987年以来再次超越

下一篇:返回列表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